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城市

跨越时光,听老园林人讲述—— 银川城市绿雕四十年的变迁

发表时间: 2022-09-03 11:43     来源:

  ycwbp50_b.jpg 

  上世纪80年代,用花盆摆出的花坛造型。

  ycwbp44_b.jpg 

  “国运”设计稿。

  ycwbp47_b.jpg 

  可文斌设计的“小羊拉车”作品。

  ycwbp41_b.jpg 

  “和谐”设计稿。

  上周末,为迎接2022年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银川市园林局动用了40万盆各类花卉,制作了5个大型美陈造型,16组大型绿雕造型。其中,德鑫公园门口的作品“山海情”、朔方桥上达到800平方米的16个绿雕大鼓,都给人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也不禁让人想知道,银川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有城市绿雕的,这些城市绿雕又经历了哪些变迁。 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银川市海宝公园园林技师可文斌,从宁园建园起就在从事绿雕设计工作的他亲眼见证了银川市绿雕作品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1983年~1996年:探索进行时 

  在可文斌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以前,银川市尚无可以称得上绿雕的作品。“那个时候,花坛的设计多以平面为主,比如用花盆摆出一些圆形的、菱形的造型,但是没有什么立体空间。”可文斌说,“那时的体量也比较小,直径一两米、三五米的,放到环境里就没有多大了。”

  到了1987年宁园建立后,花坛的设计开始向立体化发展了,但此时也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绿雕,而更像是一种复合材料做成的“立体造型”,例如在平面的花坛中间,摆放一个其他材料制作的雕塑,起到美化宣传的效果。然而,尽管还在起步,但这个阶段,已经有许多银川园林人开始向外求索,探寻设计制作绿雕了。

  1989年,当时的一位园林技师去北京学习,带回来的不仅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先进的理论,也从此诞生了银川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城市绿雕——一个孔雀开屏的造型。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工艺属实不算先进,骨架是泥塑的,造型比较简单,体量也不算大,但已经达到了85%甚至90%的覆盖率,可以称得上是绿雕了。

  以此为起点,银川市开始频繁出现各种城市绿雕。当然,那个时候的绿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多以字牌为主,在造型设计上没有什么大的亮点。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开始出现了一些小动物的造型,但体量仍然很小,不足以形成规模。

  1996年~2019年:里程碑式的变化 

  里程碑式的变化发生在1996年以后。在可文斌的记忆里,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以当时的绿化一队(现绿化一处)、绿化二队(现绿化二处)、中山公园、宁园4家单位为主的银川市园林系统各部门,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共同推动了银川市的城市绿雕有了质的飞跃。

  这个阶段,最能称得上集大成的作品,还要数1996年中山公园的菊花展,可文斌记得,当时菊花展设计的绿雕作品总面积差不多能有整个动物园那么大,分为4个点,由中山公园、宁园、绿化一处、绿化二处4家单位,各自牵头1家,另外3家单位配合,共同完成了这个巨大的作品。

  “那时候,绿化一处和二处负责完全用花卉做出了一条3米多长的龙,而我们宁园的作品则是‘锦绣山河’,也是高达数米的巨大造型。”可文斌说,在当时的银川人眼里,这样巨大的、有设计感的绿雕作品“惊为天人”,很快就引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和市民的热议。

  从这次菊花展开始,一直到2000年以后,绿雕作品既突出了设计上的创意和巧思、又突出了体量上的宏伟和大气。从设计上来说,昔日简单的造型,在这时已经变成了带有故事性的构思,如由可文斌设计的一款“小羊拉车”的作品,四只小羊拉着一个花车,一只小羊没有拉稳,花车倒了,铺就了一条鲜花的大道。

  又比如2007年的一幅名为“国运”的作品,用了红色的五色草作为乒乓球拍,绿色的五色草做成羽毛球拍和保龄球的造型,保龄球象征着国家强大、屹立不倒,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则寓意着祖国繁荣昌盛,在各个领域都要拿到“冠军”。还有作品“和谐社会”,这幅作品采用不同色度的红色五色草,做出了一个超大型的荷花造型,用“荷”来寓意“和”,荷花的下方则用一只绿雕螃蟹拖起来,以“蟹”寓“谐”。

  贯穿时间与空间的艺术 

  有人说,时尚是一个轮回,数十年前母亲那一代流行的装扮,如今可能又会成为街头潮物,在城市绿雕的发展过程中,这个定律似乎也存在着。

  可文斌告诉记者,近些年来,绿雕的设计开始有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趋势,90%覆盖的纯绿雕越来越少了,以花坛搭配各种材质雕塑,组合而成的立体造型越来越多,这主要是考虑到制作成本的节约和节日展摆时的便利性。“过去做一个绿雕动辄几米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全部用花卉,一个作品造价都要数万元,但也不是永久性的,而如今只需要数千元,制作的周期也缩短了很多。”他说。

  当然,体量减少、工期缩短、成本降低,并不意味着对绿雕作品的要求有所降低,在银川园林精细化运作的当下,绿雕花卉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从单一的五色草,到佛迦草、万寿菊、矮牵牛、金鱼草、百日草、狼尾草、鼠尾草、桑倍斯凤仙等10余种不同的花卉品种。

  而与绿雕相搭配的各个节点,本身的绿化设计也在逐步突出色彩的搭配和高低起伏的空间感,绿雕放在这里,更能与环境相得益彰,达到和谐的展示效果。

  如今,可文斌退居幕后,不再亲手扎骨架、填充基质、栽植花卉了,但他也没有闲着,在海宝公园担任园林技师的时候,他开始尝试着以松树本体为基础,通过骨架固定形状的方法,控制松树的长势。再加上漫长和精细的修剪,最终让松树“长”成想要的造型。“这种绿雕的存续时间更久,可以达到几年、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而且因为有骨架来确定造型,后续哪怕是不懂绿雕的园林工作者来修剪,也能保证造型不出现偏差。”可文斌说。

  在他看来,绿雕是一种贯穿了时间和空间的艺术,从纵向来说,一代又一代的银川园林人不断学习、探索城市绿雕的发展,从造型设计到花卉选择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从横向来说,每一次成功的绿雕展摆,都是集合了数个单位的共同力量,在竞争和互助中达到圆满。

  记者手记 

  绿雕,城市的胸章 

  从整个城市绿化的层面来讲,绿雕也许只是一个方面,但就像可文斌所说的,它就像一个人衣服上佩戴的一枚胸章,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体现审美,好的胸章可以让整个人气质提升,而失败的胸章则会起到反作用。

  绿雕,就是城市的胸章。 

  一个个绿雕作品展现的,既有纵向的时代变迁,也有横向的集体智慧。有母女两代同时投身园林事业,有人从师父手中接过衣钵,数代人接力,共同探索银川城市绿雕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材质从单一到多元,再到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有设计感的过程。

  有人身处不同的单位,在评选的时候却各显其能,用良性竞争推动绿雕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又在具体的制作和展摆过程中通力合作,为百姓制作出最为赏心悦目的作品。那一位位在记忆中已经模糊了姓名的园林人,无论他们如今身在何方,每每回忆起那一个个通力完成的绿雕作品,也会在感慨时代变迁的同时,会心一笑吧。

责任编辑:何 力涛

银川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copyright (c) 2020 nxyc.wenming.cn 银川文明网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者建立镜像


文明银川公众号
文明银川微博
返回顶部